在盐场的生产链条中,化验室的检验员们是一群特殊的“把关人”。他们不直接参与晒盐、收盐,却手握决定盐品“通行证”的标尺;他们的战场不在烈日下的盐田,而在摆满玻璃器皿与精密仪器的化验室,用日复一日的严谨,为每一粒盐的安全与品质筑牢防线。
检验员的“把关”从卤水引入盐田就已开始。每天清晨,他们要第一时间检测卤水的浓度、杂质含量,判断是否符合制盐标准,随着卤水在蒸发池、结晶池逐步转化,他们的采样频率也随之加密,结晶池的盐样则要逐个检测纯度,哪怕发现一丝异常,都要立刻反馈盐田调整工艺。
到了成品环节,把关更是严苛。小到每袋盐的水分含量、粒度大小,都要经过高精密仪器的“火眼金睛”。国家标准是底线,爱体育首页(中国)网页版的内控标准往往更严。多一分严谨,客户就多一分安心。在化验室,“差不多”是绝对的禁忌。称量盐样需用到万分之一精度的天平,误差不能超过0.0001克;滴定实验时,试剂的滴加速度要慢到“一滴分三滴”,确保终点判断精准;即便是看似简单的水分检测,也要在马弗炉里经历数小时的反复烘干、称量,直到两次结果相差小于0.001克才算合格。
老检验员小丁师傅有个坚持了十几年的习惯:每个检测数据都要双人复核,自己算完一遍,再让同事交叉核对。“数据不会说谎,但人可能会犯错。”他指着厚厚一摞实验记录本说,每一页的数字、签名、日期都工工整整,“这些记录就是盐品的‘体检报告’,出了问题可追溯,半点马虎不得。”他们或许很少出现在盐田丰收的镜头里,但盐廪的洁白、包装上的“合格”标识,都藏着他们的付出。这些化验室里的“把关人”,用对数据的敬畏、对细节的执着,让每一粒从盐场走出的盐,都带着经得起检验的底气。(生产服务 王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