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展好科技金融是金融机构推动“科技—产业—金融”新三角循环的重要抓手,也是金融机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业务转型的重要保障。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的首要关键是理清科技创新有哪些环节,进而才能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,匹配合适的资金供给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带领团队通过研究,将科技创新细分为两个阶段、六个环节。其中,“创新产生”阶段以发现新理论为起点,以开发新产品为终点,包括科学研究、概念验证、产品熟化三个环节,具有投入周期长、产出不确定和产出外部化的特点,适配财政资金、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三方接力。“创新扩散”阶段包括行业引入、行业成长、行业成熟三个环节,以出现新产业为起点,以产业成熟为终点,具有验证周期短、风险可估计、收益内化的特点,更多适配商业性金融。鲁政委认为基于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划分,科技金融体系可相应划分为科技创新金融与科技产业金融两部分,分别匹配创新产生与创新扩散阶段。创新产生阶段投入周期长、成果不确定性高和产出外部性强,需构建财政资金、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三方接力;创新扩散阶段验证周期短、风险可估计、收益内部化,商业性金融可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。为完善创新链与资金链的精准匹配,实现科技金融的高质量发展,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:加大财政对科学研究的投入,聚焦“卡脖子”领域的原理性研究,强化基础研究资金保障。对兼具基础研究与应用需求的科技大型企业,鼓励企业早期参与产学研协同攻关,将对企业的“后补助”更改为国际上更加通用的“竞争前”资助。在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概念验证机构的基础上,建议进一步建立国家级的概念验证机制,通过概念验证创造新市场。通过概念验证平台推动技术原型与市场需求匹配,目标将新市场培育至早期风险投资愿意接力的成熟度,填补财政资金与商业资本的“死亡谷”。由国家层面统筹部门采购需求,对企业研发成功的创新产品提供“首购首用”保障,以政府购买力促进科创企业早期发展。优化国家级种子基金机制,以扶持的初创科技企业数量、新产品和新服务销售额、全口径经济影响为总体目标,降低短期盈利要求。鼓励商业银行试点“信用贷+认股权”模式,通过分享企业成长收益覆盖信贷风险,引导间接融资成为“耐心债务资本”。鼓励政府引导基金在行业尚未实现盈利阶段进入,发挥先行引导效应,促进新产业对旧产业的替代。针对科技小微企业与普惠小微企业、引入期企业与成熟期企业,制定差异化风险分担政策和融资担保工具,激励商业银行“投早、投小、投科技”。引导商业银行优化对单家科技企业的信贷配置策略,通过适度提高信贷额度与合理延长贷款期限,避免多头共贷的风险积聚。依托第三方智库发布行业研判与供需分析报告,为政府引导基金提供决策支撑,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,引导资金投向产业升级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。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差异化制度体系,形成IPO、并购重组、股权转让的多元化退出体系。通过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,实现资本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。